• 中国昊远集团有限公司
新闻资讯
2014-03-18

中国与非洲文化的相似性

图片3.png

 --北大教授李安山谈中非关系(一)


  中国和非洲在文化层次有许多相似性,本文将谈到4点:集体主义、敬老尊贤、平等意识,最后是宽容待人。

  (一)集体主义

  中国与非洲的价值观都强调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。集体主义可以用不同术语来描述,例如地方自治(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即“乌贾马”,“Ujama”)、村社主义(Communalism)、民族主义、社会主义等。在中国,集体主义作为一项基本概念和生存技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。孔子曰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”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”老子曾将“小国寡民”描述为一种理想社会:“小国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;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;使人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”。孟子曰:“人有恒言,皆曰天下国家,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。”虽然孟子将“家”和“国”等同并将这种社会列为自己的理想社会的观点我们难以认同,但其中表现出来的以集体为主而非强调私人利益的观念十分明显,也有其积极之处。此外,现代中国将社会主义作为其指导性的意识形态,实为这一观念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。

  在近代非洲,各种意识形态影响着非洲社会,从而相应产生了各种思想观念。当然,诚如张宏明指出的,“非洲思想源远流长,如同非洲历史一样,非洲思想亦非起始于地理大发现时期,而是一个持续发展、演变的过程。”就集体主义而言,非洲人常说:“如果你想走得快,请独自行走,如果你想要走得远,请结伴同行”;“走大家走的路,如果你单独走,你有理由感到伤心。”这些谚语十分贴切地表达了非洲人的集体主义观念:个人的价值与安全都与群体相连。非洲还有更多表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,如“人多势大”(莫西族),“团结一致,胜券在握”(莫桑比克),“一个人拉不动一条船”(斯瓦希里语),“蜂喙鸟总是比翼双飞”(祖鲁族)。这些谚语清楚地表达了非洲人重视团结、强调互助的禀性。非洲大陆产生过各种与集体主义相关的思想,如布莱登的黑人意识与非洲个性,伦贝迪的非洲民族主义哲学,恩克鲁玛的泛非主义,桑戈尔的黑人文化认同,尼雷尔的乌贾马思想,乌兹鲁伊的非洲和平主义,以及曾经一度流行的非洲社会主义等。非洲领袖或先哲们的这些思想观念既是对非洲传统价值观的继承,也是与世界文明互动的结果。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非洲民众,并在今天的非洲联盟的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作用。根据现有的协商一致的非洲共同价值观可以将非洲分为4个层次:个人、国家、地区和大陆。尽管第一层次是个人,即“包括普遍的、不可剥夺的人权在内的价值观”,然而更多内容反映了集体主义,如“宽容”、“参与治理与开发过程”、“在需要的时候互相帮助,共同分享”、“尊严与尊重”、“正义”、“公平感”、“人人平等”、“尊敬老人”、“诚信”,以及“社会凝聚力和包容性社会”,等等。

  (二)敬老尊贤

  中国与非洲都有尊敬老人的价值观念。敬老尊贤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。孔子说“为人也孝弟”,古人的注释为“善事父母曰孝,善事兄长曰弟”,可见“弟”(悌)是孝的引申,即“孝”包括孝顺父母,也包括尊敬兄长,“弟”成为“孝”的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。孔子认为: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”,即孝敬老人是“仁”的根本所在。实际上,无论是一个服务于民众的好人,还是一个不利于社会的坏人,都是将孝敬老人放在自己生活的重要位置。另一位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有关敬老爱幼的名言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,明确表达了他人的父母等于自己的父母,一个人不仅要尊敬自己家的老人,也要尊敬其他老人。敬老爱老的孝道精神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。首先是不违,即听从父母的教诲,不违抗父母的意志;其次是奉养,即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奉养父母;再次是体贴,即关心和照顾父母的身体健康;最后是感恩,通过“葬之以礼、祭之以礼”的仪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追思情愫。这种孝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

  “敬老”在非洲人的观念中也占有重要地位。非洲存在很多表达尊敬老人的谚语,如“一个老人如同一个图书馆”(坦桑尼亚等国家),“欲学好谚语,就去问老人”(尼日利亚),“秃头和白发应当受到尊重,因为这是杰出的标志”(利比亚),“人老智慧至”(刚果),“老人能讲出最好的故事”(斯瓦希里语),“老猎人不会落入陷阱”(南部非洲),“老人劝诫是菜里的盐”(加纳)等等。

  实际上,敬老往往是与尊贤联系在一起的。由于社会的交往需要经验,关系的处理需要智慧,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,老人往往成为一个社会的睿智之人、贤达之人。因篇幅的关系,在此不再引申。这种观念是一种具有历史感的社会的必然表现,也是人类社会智慧的象征,中国人与非洲人都从他们的传统中认识到:时间创造经验,老年人的知识能够服务于社会,为人们提供经验教训。这也是敬老尊贤成为中国与非洲共有价值观念之一的重要原因。这与一味强调理性的社会有所不同。

  (三)平等观念

  中非文化价值观念都强调平等和共享。尽管“平等”在西方是一个相对近期的概念,也成为近代以来社会运动和历史活动中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,但这一概念在中国社会已有很长的历史。这一概念蕴藏在中国古代哲学中,并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。儒家思想中蕴涵着强烈的平等意识。孔子自己便将平等作为其教育原则,提出“有教无类”,认为无分贵族与平民,不分国界与华夷,只要有心向学,都可以入学受教。中国教育思想中也有“教学相长”的提法,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地位平等,可以互相学习,共同进步。孟子著名的“民本”思想认为人民并不比君主低贱,而是具有平等的地位,他认为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虽然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十分严格的社会,但平民享有的权利使得他们有机会